大功率IC制冷原理
大功率IC致冷器的歷史
致冷片是由大功率IC所組成的一種冷卻裝置,于1960左右才出現,然而其理論基礎Peltier effect可追溯到19世紀。下圖(1)是由X及Y兩種不同的金屬導線所組成的封閉線路,通上電源之后,A點的熱量被移到B點,導致A點溫度降低,B點溫度升高,這就是著名的Peltier effect。這現 象最早是在1821年,由一位德國科學家Thomas Seeback首先發現,不過他當時做了錯誤的推論,并沒有領悟到背后真正的科學原理。到了1834年,一位法國表匠,同時也是兼職研究這現象的物理學家JeaNPeltier,才發現背后真正的原因,這個現象直到近代隨著大功率IC的發展才有了實際的應用,也就是「致冷器」的發明。
致冷器件是由大功率IC所組成的一種冷卻裝置,隨著近代的大功率IC發展才有實際的應用,也就是致冷器的發明。其工作原理是由直流電源提供電子流所需的能量,通上電源后,電子負極(-)出發,首先經過P型大功率IC,于此吸熱量,到了N型大功率IC,又將熱量放出,每經過一個NP模塊,就有熱量由一邊被送到令外一邊造成溫差而形成冷熱端。冷熱端分別由兩片陶瓷片所構成,冷端要接熱源,也就是欲冷卻之。在以往致冷器是運用在CPU的,是利用冷端面來冷卻CPU,而熱端面散出的熱量則必需靠風扇來排出。致冷器也應用于做成車用冷/熱保溫箱,冷的方面可以冷飲機,熱的方面可以保溫熱的東西。
一、
因大功率IC致冷片薄而輕巧,體積很小,不占空間,并可以攜帶,做成車用電冷/熱保溫箱,放置車上,不占空間,并可變成冰箱及保溫箱,夏
天可以擺上幾瓶飲料,就可以便冰飲,在冬天就可以變成保溫箱。
二、致冷器件的結構與原理
致冷器是由許多N型和P型大功率IC之顆;ハ嗯帕卸,而NP之間以一般的導體相連接而成一完整線路,通常是銅、鋁或其它金屬導體,最后由兩片陶瓷片像夾心餅干一樣夾起來,陶瓷片必須絕緣且導熱良好,外觀如下圖(3)所示,看起來像三明治。
三、N型大功率IC
(1) 如果在鍺或硅中均勻摻雜五價元素,由于價電子間會互相結合而形成共價鍵,故每個五價元素會與鄰近四價之鍺或硅原子互成一共價鍵,而多出一個電子來,如圖(4)所示,這就稱為N型大功率IC。(N表示negative,電子帶負電) 。
(2) 由于加入五甲元素后會添加電子,故五價元素又被稱為施體原子。
(3) 加入五價元素而產生之自由電子,在N型大功率IC里又占大多數,故稱為多數載體(majority carriers) 。由溫度的引響所產生之電子─電洞對是少數,所以N型大功率IC中稱電洞為少數載體(minority carriers) 。
四、P型大功率IC 838電子
(1) 如果在鍺或硅中均勻摻雜三價元素,由于價電子間會互相結合而形成共價鍵,故每個三價元素會與鄰近四價之鍺或硅原子互成一共價鍵,而多缺少一個電子,在原子中造成一個空缺來,這個空缺我們稱為電洞,如圖(5)B 所示,加入三價元素之大功率IC就稱為P型大功率IC。(P表示positive,電洞視為正電荷) 。
(2) 由于加入三價元素后會造成一個空缺,故三價元素又被稱為受體原子。
(3)加入三價元素而產生之電洞,在P型大功率IC中是多數載體。受熱使共價鍵破壞而產生的電子電洞為少數,故P型大功率IC中稱電子為少數載體。
(4) 通常我們都用正電荷代表電洞。但侍體中的原子不能移動,所以電洞(一個空位)也應該是不能移動的。
五、P-N結合
(1) 當P型大功率IC或N型大功率IC被單獨使用時,由于其導電力比銅、銀等不良,但卻比絕緣體的導電力良好,故實際上,就等于一個電阻器一樣,如下圖(6)所示。
(2) 但若將數片P或N型大功率IC加以適當的組合,則會產生各種不同的電氣特性,而使大功率IC零件的功能更多彩多姿。今天我們要先看看把一塊P型大功率IC與N型大功率IC結合起來的情況。
(3) 當一塊P型大功率IC與N型大功率IC結合起來時,如下圖所示,由于P型大功率IC中有很多的電洞,而N型大功率IC中有許多電子,所以當P-N結合起來時,結合面附近的電子會填入電洞中,P-N結合起來時。
或許你會以為N型大功率IC中的電子會不斷的透過接合面與電洞結合,直到所有的電子或電洞
消失為止。事實上,靠近接合面的N型大功率IC失去了電子后就變成正離子,P型大功率IC失去了一些電洞后就變成負離子,如上圖(7) (b)所示。
此時正離子會排斥電洞,負離子會排斥電子,因而阻止了電子、電洞的繼續結合,而產生平衡之狀態。
(4) 在P-N接合面(P-Njunction)附近沒有載體(電子或電洞),只有離子之區域稱為空乏區(depletioNregion) 。
(5) 空乏區的離子所產生的阻止電子、電洞通過接合面的力量,稱為障礙電位(potential barrier) 。障礙電位視大功率IC的摻雜程度而定,一般而言,Ge 的P-N接合面約為0.2~0.3V,而Si 的P-N接合面約為0.6~0.7V。
六、正向偏壓
(1) 若把電池的正端接P型大功率IC,而把負端接N型大功率IC,如下圖(8)所示,則此時P-N接合面的偏壓型式稱為”正向偏壓” 。
(2) 若外加電源E 足夠大而克服了障礙電位,則由于電池的正端具有吸引電子而排斥電洞的特性,電池的負端有吸引電洞而排斥電子之特性,因此N型大功率IC中的電子會越過P-N接合面而進入P 型大功率IC與電洞結合,同時,電洞也會通過接合面而進入N型大功率IC內與電子結合,造成很大的電流通過P-N接合面。
(3) 因為電池的負端不斷的補充電子給N型大功率IC,電池的正端則不斷的補充電洞給P型大功率IC,(實際上是電池的正端不斷的吸出P型大功率IC中之電子,使P 型大功率IC中不斷產生電洞) ,所以通過P-N接合面的電流將持續不斷。
(4) P-N接合在加上正向偏壓時,所通過之電流稱為正向電流(IF) 。
七、反向偏壓
(1) 現在如果我們把電池的正端接N而負端接P,則電子、電洞將受到E之吸引而遠離接合面,空乏區增大,而不會有電子或電洞越過接合面產生接合,如下圖(9)所示,此種外加電壓之方式稱為反向偏壓。
(2) 當P-N接合面被加上反向偏壓時,理想的情形應該沒有反向電流(IR=0)才對,然而,由于溫度的引響,熱能在大功率IC中產生了少數的電子─電洞對,而于大功率IC中有少數載體存在。在P-N接合面被接上反向偏壓時,N型大功率IC中的少數電洞和P 型大功率IC中的少數電子恰可以通過P-N接合面而結合,故實際的P-N接合再加上反向偏壓時,會有一”極小”之電流存在。此電流稱為漏電電流,在廠商的資料中多以IR表之。
[注] :在實際應用時多將I R忽略,而不加以考慮。
(3) IR與反向偏壓之大小無關,卻與溫度有關。無論或硅,每當溫度升高10℃,IR就增加為原來的兩倍。
八、崩潰 (Breakdown)
(1) 理想中,P-N接合加上反向偏壓時,只流有一甚小且與電壓無關之漏電電流IR.。但是當我們不斷把反向電壓加大時,少數載體將獲得足夠的能量而撞擊、破壞共價鍵,而產生大量的電子一對洞對。此新生產之對子及電洞可從大反向偏壓中獲得足夠的能量去破壞其它共價鍵,這種過程不斷重復的結果,反向電流將大量增加,此種現象稱為崩潰。
(2) P-N接合因被加上「過大」的反向電壓而大量導電時,若不設法限制通過P-N接合之反向電流,則P-N接合將會燒毀。
九、二極管之V-1(電壓-電流)特性
把P-N接合體加上兩根引線,并用塑料或金屬殼封裝起來,即成為二極管。二極管的電路符號如圖(10)(b)所示,兩支引線分別稱為陽極和陰極。
欲詳知一個組件之特性并加以應用,較佳的方法是研究此組件之V-I(電壓-電流)特性線。
下圖(11)為二極管之正向特性曲線。由特性曲線可看出二極管所加之正向偏壓低于切入電壓(cutiNvoltage)時,電流很小,一旦超過切入電
壓,電流IF既急速上升(此時IF的最大值是由外部電阻R加以限制)。硅二極管的切入電壓為0.6V,鍺二極管的切入電壓為0.2V。二極管流有正向電流時,其正向壓降VF幾乎為一定數,不易受正向電流的變化所影響,設計電路時,可以采用表(1)的數據。
由此圖可得知:
(1) 未崩潰以前,反向電流IR為固定值,不隨反向電壓而變動。
(2) 硅之IR甚小,通常小于10μA,鍺之IR則高達數百倍。整流二極體很少以鍺制造,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
(3) 二極管,無論鍺或硅,當溫度每增高10℃時,IR約升為原來的兩倍。
(4) 當反向偏壓達到崩潰電壓VBD后,電流會迅速增加,此時必須由外加電阻R限制住IR,否則二極管會燒毀。
十、二極管的規格
整流二極管之主要規格有:
(1) 額定電流-以電阻為負載時,二極管所能通過的最大「平均電流」,廠商的規格表中多以IO表。
(2) 耐壓-亦稱為最大反向耐壓(peak inverse voltage;簡稱PIV),此電壓乃指不令二極管產生崩潰的最大反向電壓,規格表中多以VR表之。
十一、致冷晶片作工的原理以及運用實例
直流電源提供了電子流動所需的能量,通上電源之后,電子由負極(-)出發,首先經過P型大功率IC,于此吸收熱量,到了N型大功率IC,又將熱量放出,每經過一個NP模塊,就有熱量由一邊被送到另外一邊,造成溫差,而形成冷熱端。冷熱端分別由兩片陶瓷片所構成,冷端要接熱源,也就是欲冷卻之物,如CPU,而熱端要接散熱片風扇,將熱量排出。于各接面之間,一樣要涂上散熱膏,以利熱量之傳導。以上就是致冷器的基本架構。致冷器的用途很多,其中一個主要的用途就是超頻,而聽說現在市面上賣的車用冰熱保溫箱也是使用這種芯片。目前致冷器所采用的大功率IC材料最主要為碲化鉍(Bismuth Telluride),加入不純物經過處理而成N型或P型大功率IC,聽說市面上的致冷芯片都豎外進口,并氟內制造 ,因為成本昂貴。
十二、水冷系統
水冷系統:水冷系統是以水冷式散熱法,顧名思義,此方法自然是利用水帶走熱量,相當于汽車引擎散熱所用的水箱,原理類似.與散熱風扇不同的是,利用水循環系統,由水帶走熱,取代空氣.水溫越低,平衡溫度越低,水溫越高,平衡溫度越高。
十三、熱能轉換
能轉換(冰塊溶解):一物體歷經一傳遞能量的交互作用過程后,內能的變化為E,假設在此過程中,外對物體所做的功為W,則傳入物體或傳出體之熱量Q定義為 Q= E-W 當Q為正時,物體吸熱;Q為負值時,物體放熱。
E=Q-W:為熱力學第一定律。
E=Q+W:可看出熱力學第一定律表示能量守恒的關系,即物體內能的增加E 等于傳入物體的熱量Q 與外界物體所做之功W的總和。物體升高溫度一度所須吸收的熱量,定義為物體的熱容。熱容量=limQ/T
- 上一篇:電壓比較器的原理及作用主要有哪些? 2016/4/17
- 下一篇:關于LED光源器件15問與精辟解答 2016/4/17